《最高學以致用法》

《最高學以致用法》8個學習重點

這本由日本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撰寫的《最高學以致用法》,內容提出了系統化練習輸出的方法,其中包含了說、寫和行動三大章節,以簡短有說服力的方式述說輸出的技巧。

何謂輸出?

Question

聽、讀屬於輸入,而說、寫和行動屬於輸出,輸入可以增加大腦裡的知識,改變了「腦內世界」,但是光有輸入,不會發生任何改變。另一方面,輸出是一種「行動」,將自己所學會事物展現出來,確實的改變「真實世界」,也唯有輸出才能達到此一目的,若沒有輸出,那麼就算讀了一百本書,也只是枉然,真實世界仍然沒有改變。

太多人的輸入量過於旺盛,但真正與「自我成長」成正比的其實是輸出量,例如「每個月讀十本書,卻無法講出任一本完整內容」,與「每個月讀三本書,還能夠完整說出三本書的內容」,顯然後者的成長會遠高前者。對作者而言,輸入是一種「自我滿足」,而輸出才是一種自我成長的象徵。

輸入與輸出的黃金比例

作者提出「輸入:輸出 = 3:7」的黃金比例,此法則是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亞瑟‧蓋茲(Arthur Gates)的實驗結果而來,這個實驗找了一百位國小到國中的學生,要求他們背下社交名人錄的人物資料,並且安排給每一組不同的記憶時間(輸入)與練習時間(輸出)。最終成績最好的組別,他們的記憶時間佔40%,練習時間則佔60%。且年紀越大的人,花在記憶的時間越少,其中花30%時間在記憶的成績最好。結果很明顯,人在記憶知識時最好配合輸出,而且輸出時間至少要有輸入的兩倍,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。

輸出的頻率

人腦的機制會將「重要情報」視為長期記憶儲存起來,「非重要情報」則會遺忘,所謂重要情報就是經常「被運用的情報」。換句話說,知識就算輸入到大腦了,假使沒有經常使用,很快就會忘記。

輸入到大腦的情報,會被暫存在「海馬迴」,時間大約在二到四週。這段時間內,若情報被經常使用的話,大腦就會判定該情報為「重要情報」,將他移至「顳葉」的長期記憶中儲存。

一旦記憶被存到了顳葉,那麼就很難被遺忘,如同超商的「收銀台」內的鈔票,累積到一定的量被存入「保險箱」一樣。

約略估計當情報被輸入大腦算起,只要在兩週內使用三次以上,該情報很快就能被當成長期記憶儲存。

反饋的重要

Feedback

雖然不斷重複的輸入和輸出能夠進步,但有時候仍然會在原地踏步,那就是缺少了「反饋」。所謂反饋,指的是評估輸出所得到的結果,經過思考整理,在下一次輸入時進行調整。也就是重新檢視、反省、改善、修整方向、細部調整、探究原因等一系列過程,這些都是反饋的一環。

有效反饋的四個方法

克服弱點,發揮所長

根據成果的好與壞,來決定要加強的地方,例如成果是錯誤的話,那就透過「克服弱點」去解決錯誤的原因,可能是反覆閱讀,或是查詢資料;若成果是正確的,那麼就可以針對有興趣的部分再繼續加強,也就是發揮所長。

加強寬度和深度

當不知道學習的方向該往哪時,就記住學習只有寬度和深度兩個面向。一開始先大略地「廣泛」學習,一旦發現感興趣的目標,接著就應該不斷「深入」學習。只要確定自己想要的是「廣泛」或是「深入」,就會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。

解決疑惑

在輸入和輸出的過程當中,一定會產生「疑惑」,此時一定要針對這些「為什麼」去追根究底,如此必定會有所發現,因為解決「疑惑」本身就是一種成長。

請教他人

最有效的反饋方法,就是向「他人」請求建議。如果可以從知識和經驗比自己豐富的人身上獲得適當的輸出建議,不僅能夠修正自己的弱點和缺點,也能帶來突飛猛進的成長。

說 Talk

說talk

「說」包含了「語言溝通」與「非語言溝通」兩個部分。前者是單純語言的意義內容,以及言語上的情報;後者則囊括了外觀、表情、視線、動作、手勢、服裝、儀容等各種視覺上的情報,當然還有聲調、聲音大小、聲音特色等聽覺上的情報。

心理學上有個「麥拉賓法則」,是針對「當人接收到矛盾的訊息時,會如何看待」的研究,結果發現,當語言的內容與視覺、聽覺情報相違背時,有93%的人會採信視覺、聽覺情報,而不會相信語言的內容。

「說什麼」是語言溝通的領域,「怎麼說」就屬於非語言溝通的部分。舉例來說,你受邀成為一位婚禮致詞人,但卻不知道該說什麼,十分煩惱。但我們知道,一旦緊張、說話起來結結巴巴,那麼多完美的內容,也都是白搭。

比起內容,更重要的是笑容和清晰的表達。然而,大部份的人都只想著「說什麼」,卻完全不在意「怎麼說」。

不是推銷,而是展現價值

一個好的行銷,不是苦苦請求其他人來購買,而是正確傳達商品的價值、優點、魅力。大家想要買的一定都是「有用的東西」,「沒有用的東西」沒有人會想買。

只要能讓消費者感受到「價值 › 價格」,就能夠展現商品的吸引力,但多數的人會選擇直接降低價格,想辦法讓價格低到極限,認為如此才能凸顯價值。但與其這麼做,還不如讓商品的價值被明確說明,讓消費者知道實際購買以後,能夠獲得的利益。

自我介紹

說到要向不認識的陌生人介紹自己,很多人都會很緊張吧,我也是一樣,既然我們一生會遇到上百次的自我介紹,那麼何不事前先準備好呢?

書中建議每個人都應事先準備好「30秒」和「60秒」的兩種自我介紹版本,其中「30秒」約200個字即可,而「60秒」就是剛好兩倍約400個字。

  • 用平易近人的詞彙,少用專有名詞。
  • 盡量加入和別人不同的重點。
  • 多運用數字。
  • 提到對未來的展望。
  • 使用非語言溝通的技巧。
  • 補充自我的特色。

以上是自我介紹的六大重點

寫 write

寫write

寫得越多,大腦越活化。這是因為,透過「寫」,大腦的網狀激活系統(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,簡稱RAS)會受到刺激。RAS指的是腦幹輸往整個大腦的神經結構,等於神經的網路。多巴胺、血清素、正腎上腺素的神經系統等,也經由這個位於腦幹中心的RAS輸往整個大腦,因此如此重要的RAS,又被稱為「注意力塔台」。

一旦RAS受到刺激,整個大腦皮質就會接收到「注意、注意!連小地方都不能忽略了!」的訊號。大腦就會集中注意力在眼前的事物,盡全力的吸收情報。

而刺激RAS就簡單的方法,就是「寫」。透過手寫,注意力會集中,大腦開始活動,最後達到提高記憶力和學習力的目的。

此外RAS也能發揮「注意力過濾器」的作用,可以忽略不重要的情報,同時篩選出有用的情報,並且專注在上面。因此,如果覺得「這個很重要!」、「必須要記住!」,那就把它寫下來吧。

列清單

大腦的注意力十分有限,普遍認為大腦最多只能同時處理三件事情,一旦超出這個數量,大腦就會感到慌亂。這就像大腦有三個文件夾,把「資料」放入以後,經過處理,接著才能放入下一份「資料」。

當我們在工作時,腦中會浮現多個「念頭」、「想法」、「靈感」,這時就要把他們都「寫下來」,讓大腦的文件夾清空,這個過程稱為「盤點大腦情報」。

「把資料放入大腦文件夾」是一種輸入,「清空大腦文件夾」則是輸出。只要確保不斷清空大腦文件夾,就能使輸入和輸出的循環保持運作。

記錄發現

據說當人有所發現時,腦神經迴路的連結會發生改變,這一瞬間的體驗稱為「A-HA!體驗」,在腦科學當中備受關注。其中「A-HA」的意思是「啊!原來如此」。

腦科學家茂木健一朗指出,「產生『A-HA!體驗』時,在0.1秒內,腦神經細胞會全數活動,改變對世界的看法。當腦神經細胞的連結改變,結束『瞬間學習』之後,就會恢復成原來的自己。」亦即,當感受到恍然大悟的時候,神經迴路和配置會變化,創造出新的思路,成長成和幾秒鐘之前不同的自己。

但這個體驗持續的時間不會太長,就跟做夢剛醒來的瞬間一樣,一開始還記得很清楚,但只要過了一分鐘就會很模糊,甚至十分鐘後就完全想不起來了。因此,最好在三十秒之內,最慢也要在一分鐘之內把「A-HA!體驗」獲得的情報寫下來。

放空大腦,獲取靈感

靈感

發呆的時候,大腦的預設神經網路(Default Mode Network,簡稱DMN)會被啟動,這個模式就像是電腦的待機一樣。在這個模式下,大腦會模擬接下來可能會遇到的狀況,或是針對過去的經驗進行統整,也會對現在自身的狀況進行分析。透過這些自動化的推想和記憶,在腦中會做好「接下來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準備」。這是為什麼放空往往能夠獲得靈感的原因。

而真正的放空是「完全什麼都不做」,並不是看著電視或滑手機發呆,這些情況會被動地接受情報,其實也會一直使用到大腦,而阻礙大腦進入DMN,甚至導致大腦疲憊,造成腦功能退化。

從紙筆激發靈感

「抽象」的交給「傳統書寫」,而「具象」的交給「數位打字」。前面提過用筆書寫會刺激「注意力塔台」,進而激發出靈感。所以手寫適合在一開始,把抽象的靈感給記錄下來;而用電腦打字則可以迅速的把具象化的資料彙整,使用更加具體、詳細的方式來說明,成為最後淬煉過後的樣貌。

作者譬喻,傳統寫作是透過「鳥的眼睛」,概略地俯瞰整體;數位作業則是藉由「昆蟲的眼睛」,詳細、縝密地進行。

依循著「傳統」到「數位」的順序激發靈感,就能在短時間針對自己的構想做清楚且清晰的整理。

行動 Do

行動do

「採取行動」往往是自我成長的關鍵。舉例來說,從關於「運動」的書上讀到「每週進行兩小時的有氧運動,有助於降低三分之二的認知症發病率」。此時的「發現」就是「每週兩小時的有氧運動,有助於預防認知症」,而「TO DO」則是「每週進行兩小時的有氧運動」。但顯而易見的,光是在紙上寫出「每週進行兩小時的有氧運動」,並沒有辦法預防認知症,必須真正付諸行動。

比起昨天,今天的行為變得不一樣。這才叫做自我成長。假使明白「每週兩小時的有氧運動,有助於預防認知症」,卻沒有任何行動,那麼也不會有「自我成長」,這充其量只不過是「自我滿足」。

教人是最好的輸出方式

作者認為「教人」的行為,是集合輸入、輸出和反饋三位一體的途徑。通過教人的行為,必須先吸收知識(輸入),思考如何教導他人(輸出),以及獲得對方的反應(反饋)。因此作者寫到在一次演講內,受益最多的人是講者本身而非聽眾,因為講者是輸入完後,又輸出最大量的人,同時也獲得許多聽眾的反饋,所以必然會獲得最大幅度的成長!

教人是最好的學習目標

開始行動

只要努力五分鐘,就能啟動「動力開關」。以提出克雷佩林心理測驗(Kraepelin test)聞名的精神科醫師克雷佩林,他將「一旦開始做事,心情會越來越興奮,漸漸產生動力」的現象,稱為「勞動興奮」。

這是因為大腦的「伏隔核」開始運作時,會對海馬迴和前額葉皮質發送訊號,產生「動力」,促使大腦興奮。不過,伏隔核的細胞必須要承受「某種強度」的刺激,才會開始作用,而這個刺激的過程大約需要五分鐘

既然如此,我們只要努力克服初始沒動力的狀態,先開始做再說,經過短時間的等待後,作為「動力開關」的伏隔核就會發送真正的「動力」。

讀後感想

這本書讀起來像是紮實的工具書,內容很直接了當的切入每個主題,根據問題給出最精華的解決方案,而且多數的主題都在兩頁解決,讀起來輕鬆且實用度高,是適合一看再看的類型。

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想提升學習效率的人,尤其是正在開始練習寫作的人。書中徹底的剖析了寫作這件事,從靈感挖掘到架構編排都有系統化的做法,每一步的解說都配合著科學實驗的支持,極具說服力且簡單好懂,非常適合新手參考。

我認為只要照著書中的方式做,任何人都成為厲害的「輸出者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