魅力學2

《魅力學》構成魅力的3大特質

這本由奧麗薇亞‧卡本尼(Olivia Cabane)著作的《魅力學》無往不利的自我經營術,從開頭自序就說明了「魅力是可以練出來的」,這打破了大部分人認為魅力是與生俱來的刻板印象,作者認為「只要願意,任何人都可以獲得魅力,就算是不外向、活潑的人也可以。」

魅力的三大特質

臨在感(Presence)、影響力(Power)、親和力(Warmth)這三樣特質是組成魅力的基礎,只要適當且熟練地運用這些特質,就能大大提升自身的魅力。

三要素

攝影師:Julian Paolo Dayag,連結:Pexels

臨在感

要擁有臨在感,就是在說要全然地專注當下且絕不分心。這說起來很容易,但相信各位都有經驗,和別人說話時,你只留下一半的心思在當下,另外一半則想著別的事,你覺得對方會不會發現呢?答案是會!因為你若是和別人對話時沒有全神貫注,那麼你的眼神極有可能呈現呆滯,或是臉部反映延遲個半秒鐘。由於人腦可以讀出細微的臉部表情變化,小到連十七毫秒的變化都察覺得到,所以和你對話的那個人必然會發現你慢半拍的反應。

心不在焉不但會讓對方察覺,也可能給人帶來不夠可靠的印象,甚至造成更嚴重的心理效應。如此一來,就不可能讓人覺得你有魅力。幸好臨在感是可以被訓練的技巧,所謂臨在,就是指「覺知此時每分每秒發生的事情」。花一分鐘的時間,閉上眼睛,將注意力放在下列三件事:

  • 周遭的聲音:聽聽四周環境有甚麼動靜。
  • 你的呼吸:不但要專注在呼吸上,還要體會空氣在鼻腔進出時的感覺。
  • 你的腳指頭:全神貫注在你腳指頭的感覺,這麼做讓你不得不將心思貫穿全身。

進行中,應該會發現思緒仍會飄忽不定,這是正常的,根據一份由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吉伯特(Daniel Gilbert)主持的,以兩千兩百五十人為對象的研究指出,一般人平均46.9%的時間是心不在焉的。就連冥想大師在打坐時,也難免會思緒亂飄。這有兩個原因。 其一是人的大腦本來就是被設計來注意新事物的,如嗅覺、視覺和聽覺的刺激都會令我們分心。我們本來就是被設計來分心的:每當出現新的刺激,我們必須馬上注意到。這個刺激可能攸關生存!「它」可能會吃掉我們!靠著這樣的天性,我們的祖先才能存活下來。 其二是我們的社會鼓勵分心。我們不斷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刺激,我們的天性因此疲於奔命。這樣下去到頭來可能讓我們陷入「連續性局部注意力」(continuous partial attention)的處境,對每件事都無法全神貫注。換句話說,我們一向都處於半分心的狀態。

影響力

某些人被視為有影響力,表示他們有能力影響我們周遭的世界;或許是透過令人臣服的權力或勢力,也可能透過傲人的財富、專業、智能、身體力量,或是社會地位。我們會從一個人的外表、別人對他的反應,以及最在意的肢體語言,來判斷他是否具有影響力。

簡單來說,影響力就是一個人有多少能耐的展現,儘管我們無法在第一次見面,就完整的認識一個人,但我們還是會透過外表概略的猜測,斷定眼前的這個人具有多少「影響力」。而一個富有影響力的人,通常會受到許多人的愛戴,畢竟所有人都希望能夠和這位強者站在同一邊。這是一種動物本能,社會性動物往往會有階級的概念,如猴子,位階較低的猴子無法辨識出位階較高的猴王,那麼很有可能會受到攻擊,甚至被趕出族群,最終導致死亡。

親和力

至於親和力,簡單來說,就是對別人友善。一個人具有親和力,代表他或許願意運用既有的影響力來幫助我們。親和力的明顯特徵如親切、利他主義、有愛心、樂意以正面的方式影響周遭世界。一個人是否具有親和力,從肢體語言和行為上幾乎完全看得出來,比起影響力更容易辨識。

此外,雖然具有影響力和親和力一樣重要,然而有權勢卻不夠親切的人,儘管讓人印象深刻,卻不一定會讓人覺得有魅力,甚至可能給人傲慢、冷酷或不友善的印象。另一方面,個性親切卻無權力的人或許人緣不錯,但不見得會讓人視為有魅力,反倒是會被認為過分親切、卑躬屈膝、一心想討好他人的感覺。

為什麼我們無法展現魅力三特質?

任何會在心理、生理層面影響我們的事物,都將對我們展現魅力產生嚴重影響,通常對肢體語言的影響最為明顯,如緊張、焦慮、不適等負面情緒的存在,使我們無法好好面對當下的狀況。

當你正在和主管開會時,窗外的陽光直射你雙眼,你的眼睛自然地瞇成一條線。雖然這個反應和當下談論的事情無關,但是對方只會認為你是否不滿意現在談論的內容,因為在他人眼中,你的表情就和你生氣、不贊同的表情是一樣的。

無法

攝影師:Anete Lusina,連結:Pexels

事先準備

事前就做好防範,是最好的方法,如此就能杜絕不適狀況。盡可能事先做好規劃,確保身體上的舒適,在進行任何事之前都能謹記這點,將更容易展現魅力。

覺察與補救

調整身體不適的第二步是察覺。時時檢查自己的臉部表情,看看有沒有變得僵硬。這時臨在感可以協助你:你愈是活在當下,愈容易注意到自己的肢體動作是否已出現壓力反應。

第三步是採取行動。若你意識到臉部表情變得僵硬,務必做一些彌補。在別人誤解前,試著改善身體不適,同時為你的表情解釋,化解誤會。

處理內心的不適狀況

心理上的不適會透過我們的肢體展現出來,不僅影響我們的感受,也影響他人對我們的看法。內心的不適可能來自焦慮、不滿、自我批判或是自我懷疑,這些全都屬於內在的負面情緒,每一種都可能阻礙我們施展個人魅力。

學習面對不確定感–責任轉移

你是否曾經心情亂糟糟,提心吊膽的等候最後結果?你會不會有時候寧可聽到壞消息,也不願意像這樣一顆心懸在半空?例如你最近認識了新對象,對方突然間不再回你的電話。你滿腦子想著各種可能,一心納悶對方為何不再聯絡。你是否寧願對方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,告訴你們之間結束了,也不希望這樣苦等?就算答案是被拒絕,至少事情也有了交代。

這種對不確定感的低容忍度,衍生出各式各樣的後果。可能讓我們草草做出決定,重挫我們的談判能力——為了填補尷尬的沉默時刻,加上不知道對方在想甚麼的不確定感,我們常透漏許多不該說的話。最嚴重的是,它使我們變得焦慮。

面對不確定感的技巧之一是「責任轉移」。你可以想像一個全能的上帝、神、宇宙或命運之神等等高大的存在,他們能夠替你扛下肩上的責任,為事情的成功於否負責。如此一來,雖然事情仍然是未定案,但是透過這樣「聽天由命」的作法,往往能夠讓你更專注於當下,而不會一直鑽牛角尖在不確定感。

但請注意,「責任轉移」不等同於「擺爛」,你仍然要盡力促成事情,只是在你使出全力後,剩下的就是請命運之神託管你的煩惱,減輕你對未知的焦慮。

三招掃除心理障礙

心理障礙時常影響我們面對事情的決策,導致我們無法好好表達,書中告訴我們三招解決心理障礙的方法。

障礙

攝影師:Andrea Piacquadio,連結:Pexels

將不適感去汙名化

要去除負面感受最好的辦法是,將負面感受視為正常現象。雖然我們容許自己傷心難過,但經常設下期限,若是超過著期限後,仍然還是傷心難過,則會對於這樣的自己感到更加失望。簡單說,我們不僅難過,還會對「自己的難過」感到難過。

我們不是悲劇主角,全球七十幾億人口中,我們經歷的所有挫折,在同一時間下,一定也有數個以上的人也正在經歷。只要你能夠這樣想,相信心理的負面感受會下降許多。此外,想想比起自己厲害的前輩,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挫折,就算是他也會發生這樣狀況,所以感到難過並不是自己的錯,這沒甚麼大不了的!

中和負面情緒

當負面情緒去汙名化後,下一步就是中和它。最好的方法就是認清一件事實:你的想法並不全然是正確的。

我們之所以這麼常受到自身負面情緒的影響,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自以為大腦看到事實的全貌,同時相信自己的推論向來正確。然而,這是一種謬見,事實上,我們的大腦看到的事情可能是(且多半是)全然扭曲的。

對方臉上的不自在、焦慮或憤怒,雖然被你觀察到了,但有時候並不是朝著你來的,有可能是對方早餐吃到了蛋殼,或是待會有一個重要的會議要開,甚至是太陽曬到臉上的關係。雖然我們會本能地以為觀察到的就是事實,但只要我們學會否定這件事,就能夠中和掉負面情緒。

改寫事實

大家應該都有在路上被危險駕駛超車過吧?當下一定會很生氣,覺得對方怎麼可以這樣亂來、不守規矩。這種負面情緒是「戰或逃反應」被啟動的象徵,一旦啟動了,心跳會加速,肌肉會緊繃,同時壓力賀爾蒙充斥全身,而且很難平復。如果是平常倒也還好,但如果待會要面臨一個重要演講,那這樣的身心狀況,絕對會大大影響演講表現。

如果只是一味的壓抑怒氣,不但沒法改變現狀,還會使得人的大腦和心血管系統的壓力不斷升高。所以不如來試試看「改寫事實」吧!想像一下,如果那個危險駕駛其實是一個心急如焚的母親,她後座的嬰兒已經窒息了,需要趕快前往急診室,所以才會這樣慌亂地超車。這會不會讓你的怒氣消掉一大半?對大多數的人來講,是的。

結語

這本書一開始就打破我對魅力的認知,告訴我魅力是一件可以訓練的技能,這馬上引起了我的興趣,畢竟,誰不想要有魅力呢?

書中解構了魅力的組成,並一一的解釋如何獲得這些組件,與避免被本能的生理、心理影響,甚至對不同狀況所需要的魅力做了歸類。整本書圍繞著臨在感、影響力和親和力,幾乎所有的例子都能套用上這三個特質。

讀完這本書我學到最重要的技巧是「傾聽」,因為我以為的傾聽是「讓對方說,然後換我」,但書中特別指出不是如此。一個好的傾聽是,專注不分心的聽對方說話,腦海裡只有對方現在講的內容,不要分心去想待會要說的話,否則臉部表情一定會透漏。此外,聽完以後,要給出回答前,務必要停頓至少兩秒鐘,擺出正在消化對方內容的表情,之後才開始回答。這樣才不會顯得急於講話,這會讓人覺得「你剛才都在想這些,沒有在聽我說話吧!」

推薦這本書給想培養、提升魅力的人,我確信裡面的內容是很有幫助的。